H7N9(英語: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7N9,記作A(H7N9)或H7N9)是一種甲型流感病毒,是禽流感病毒或禽流感病毒的一個亞型[註 1],因病毒在鳥類的死亡率低,經基因交換後轉移到人類上感染後成為病發期短、重症率與死亡率均相對於SARS略高[1]而引發社會注意。
H7N9原本屬於低致病性感冒病毒,僅在禽間發現。2006年美國衛生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公開了1988年發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火雞身上第一個病毒記錄。2013年3月下旬,人類感染甲型流感H7N9病毒與病例在上海開始[2]陸續在中國長江三角洲一帶的城市被發現[3],這是該病毒全球首次感染人類,中國農業部獸醫師于康震表示:家禽、鴿子中分離到的H7N9與患者分離出之病毒高度同源,該病毒經基因交換後仍能感染雞、鴿子等禽鳥,對家禽呈低致病力,感染後沒有顯著症狀或大規模患病與死亡,尚未發現豬感染該病毒(該病毒在活禽市場檢出率最高,在養禽場尚未檢出)[4],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流感病毒研究中心主任田代正人表示,H7N9病毒相對於其他禽流感病毒(如H5N1)較難追查,病毒在禽鳥間傳播而不能被飼養者以至衛生部門及時發覺[5]」 中國衛計委與世衛駐華代表藍睿明均認為確診病例間未發現流行病學聯系,目前疫情處於散發狀態,尚未發現人傳人[6][7],但至今病毒來源不明、傳播途徑不清,不排除通過候鳥遷徙帶入國內的可能[4];5月22日中新社報導,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青年教師熊成龍、張志傑在最新一期的國際傳染病領域著名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研究成果顯示,H7N9病毒起源於華東地區,而非學界之前所認為的「來自於中韓禽類混血」。國家衛計委在4月17日之媒體溝通會上,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主任馮子健表示,不排除該病毒存在有限「人傳人」的能力。[8]
5月24日香港大學、汕頭大學、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學教授共同研究的報告發表在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說:研究發現,H7N9病毒可在雪貂的上下呼吸道複製,潛伏期約6至7天,雪貂的臨床症狀溫和,但病毒可透過直接接觸傳播。隔鄰獸籠的另一隻雪貂亦受感染,不能排除病毒亦可能經由空氣傳播,但能力較低。至於在人類之間,會否同樣可以透過空氣傳播,仍有待研究。另外,實驗亦顯示豬會感染H7N9,引發呼吸道感染和輕微肺炎,但不會傳播給其他豬。雖然雪貂和豬的病徵較溫和,但研究人員認為不能掉以輕心,如果H7N9病毒與豬隻的A流感接觸,可能重新洗牌,因此可能需要將禽畜分開。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認爲應該審慎解讀這項研究的結果。根據研究,解剖實驗動物後發現,病毒會在上下呼吸道內複製,並且雪貂的氣管、肺部、淋巴結與大腦也出現病毒RNA。由於病毒已可傳至腦部,醫生需要更小心觀察病人的病徵,留意病人有沒有患腦炎的情況。病徵包括頭暈、頭痛和頸痛等。普度大學禽流感專家與比較病理學教授米塔表示,某些高病原性的病毒跑到腦部並不罕見,但這在人類流感中並不常見,尚需進一步研究。
2013年10月26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聯合香港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單位協同攻關宣佈,成功研製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種子株。在同日的通報會上,兩家疫苗生產廠家代表來到現場。該病毒疫苗株在提供給廠家中試生產,通過臨床前試驗、驗證和報批後,就能正式投入生產。浙醫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建議禽類密切接觸者、去菜場幾率較多的老年人等有感染禽流感風險的人接種。
注釋
所謂「H7N9」是病毒名稱的縮寫,其「H」指的是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而「N」指的是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兩種都是病毒上的抗原名稱。其意思是:具有「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第7型、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9型」的病毒,因此,根據其結構類推,則也有「H2N2」、「H5N1」等的流感病毒。血球凝集素共有1~16型,神經氨酸酶共有1~9型。
所謂「H7N9」是病毒名稱的縮寫,其「H」指的是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而「N」指的是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兩種都是病毒上的抗原名稱。其意思是:具有「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第7型、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9型」的病毒,因此,根據其結構類推,則也有「H2N2」、「H5N1」等的流感病毒。血球凝集素共有1~16型,神經氨酸酶共有1~9型。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